- 为什么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羞与哙伍
- 为什么小学生都喜欢玩韩信
- 彭城之战,刘邦被打的狼狈不堪,大将军韩信
- 骄傲的故事典故简短
- 韩信在项羽帐下做了几年执戟郎
- 请问韩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 历史上韩信是真有反叛之心,还是刘邦对其不
- 韩信谈项羽和刘邦差别
-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
- 在中事史上,王阳明是什么地位
为什么韩信能忍胯下之辱,却羞与哙伍
韩信出身贫寒,身材高大却不事劳动,满腹兵法却不能做官,好带刀剑却无德行,韩信到底是什么出身?
在秦末这样一个时代,从韩信身上的特点来看,很大几率就是没落的贵族,配刀剑,读过书,无德行,不劳动,基本上符合贵族的特点,否则以普通农民或小商贾是不可能有这样的特征。
在那样一个以出身论英雄、阶层固化的年代,贵族身上都有特定的傲骨,哪怕是没落的,没钱为母亲下葬也要借钱气派,没饭吃哪怕混饭也有傲骨。
韩信甘受跨下之辱,当韩信从屠户跨下钻过去时,他心里肯定想的是: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当数年后韩信功成名誉之际,找到当年污辱他的屠户说:这是壮士。并封官,韩信有仇报仇、有恩报恩,并不认为这是对他的污辱,反而认为是对韩信事业的激励,成大事者从不拘小节!韩信更大的心理恐怕是衣锦还乡,让父老乡亲看看我韩信,是不是一个事业有成的人。
当千年一出的韩信功成名就,以一已之力为刘邦拿下一半的天下,王侯将相,韩信一人独占,却因功封无可封,成为刘邦眼中头号威胁,因诬告谋反被贬为淮阴侯。
从平民到王,再从王到侯,韩信的心理发生了变化,当年的部下周勃、灌婴、樊哙,现在因自已的降职而同为平级,韩信恐怕并非是羞于樊哙为伍,其心中恐怕更多是感慨自已的命运。
生乃与哙等为伍。我这一生居然跟樊哙处于同等地位,想当初我韩信为刘邦立了多大的功劳,想当初我先为齐王后为楚王,是何等的威风!何等的高贵!可现在居然跟樊哙是同样的级别,唉!
韩信就是感慨,并非真的是羞耻与樊哙为伍。
为什么小学生都喜欢玩韩信
因为韩信帅气,大神玩家视频榜样,还有韩信不可买只能钻石抽.所以很多小学生对韩信就有崇拜。
但是韩信真的很需要练习,还考虑玩家的意识.毕竟玩韩信肯定是节奏位,战场意识不强肯定带不起节奏.韩信玩得好可以遛人跟遛狗一样
但是不要说小学生了,很多大人玩韩信玩得跟屎一样.十个韩信九个坑,还有一个在打野.
垃圾游戏,耗我钱财,毁我青春. 来一把怎么样?好啊好啊
彭城之战,刘邦被打的狼狈不堪,大将军韩信
楚汉战争时期的彭城之战,西楚霸王项羽以三万精锐楚军,大败刘邦诸侯联军五十六万,刘邦仅以十数骑逃脱。仅此一役,汉军死亡二十余万,本来与刘邦联合的众诸侯,也纷纷叛刘归项,使刘邦的事业由颠峰一下子落入低谷。那么有“兵仙”之称的韩信怎么能让刘邦败得如此之惨呢?韩信到底参没参加彭城之战呢?
从围攻彭城的汉军统兵将领看,韩信不在里面。汉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刘邦乘项羽胶着于城阳之际,率五诸侯军约五十六万人,进攻彭城。具体部署是:萧何镇守栎阳,筹集军资,自渭水、黄河顺流而下,以补给前方;由曹参、周勃、樊哙、灌婴及赵国组成北路军,由朝歌经定陶、胡陵,出肖县、彭城;由薛欧、王吸、王陵等组成南路军,由宛城经叶县、阳夏,出彭城;由刘邦亲率夏侯婴、卢绾、靳歙、司马欣、董翳和殷王司马卬、常山王张耳、河南王申阳、韩王信、魏王豹等诸侯联军组成中路军,以张良为军师,陈平为参乘,由洛阳经雍丘、睢阳出彭城。由此可见,韩信作为汉大将军,如果在军中,史料上竟连韩信的名字都没提及,说明韩信不在围攻彭城的大军中。彭城之战时,韩信究竟在干什么?从汉元年八月汉王刘邦用韩信计,出陈仓还定三秦,一直到汉二年五月,整整有十个月,《史记》和《汉书》中都未有关于韩信的动向。直到汉二年五月,《汉书》中记载道:“汉王屯荥阳,萧何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韩信亦收兵与汉王会,并复大臻。与楚战荥阳南京、索间,破之。”据《史记•淮阴侯列传》载:“(汉元年)八月,汉王举兵东出陈仓,定三秦。汉二年,出关,收魏、河南,韩、殷王皆降。合齐、赵共击楚。四月,至彭城,汉兵败散而还。信复收兵与汉王会荥阳,复击破楚京、索之间,以故楚兵卒不能西。”无论是《史记》还是《汉书》,在记述刘邦出陈仓定三秦,到率诸侯大军进攻彭城,后被楚军大败,刘邦逃到下邑,这之间,凡是参与的诸将及诸侯王,都有所记载,唯独不见大将军韩信的踪影。司马迁记史记也是很有侧重的,韩信作为大将军,职位很高,如果在此期间参与某项行动或发挥作用很大,司马迁是不可能不记载的。不见韩信的动向,极有可能有以下几种可能:一是韩信新拜大将军,刘邦从未见其带兵打过仗,出于不放心,先观察作实习期,只让其留在身边作高参,协助刘邦平定三秦。由于韩信没有实际统兵权,这之间所出主意不多,功绩不显,因此没有记载。在汉元年十一月,张良投奔刘邦。刘邦本就很佩服张良,有了张良、陈平做谋主,刘邦觉得自己统兵多年,难道还不如一个从未领兵打仗的韩信?于是留韩信在关中关注未被攻下的废丘雍王章邯,让其研究破废丘之策,没有让韩信参与彭城之战,也没有给予韩信围攻废丘的统兵指挥权。二是留韩信在栎阳协助萧何搞后勤。据《史记•萧丞相世家》记载:“汉王引兵东定三秦,何以丞相留巴蜀,镇抚谕告,使给军食。汉二年,汉王与诸侯击楚,何守关中,侍太子,治栎阳。为法令约束,立宗庙社稷宫室县邑,辄奏上,可,许以从事。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关中事计户口转漕给军,汉王失军遁去,何常兴关中卒,辄补缺。上以此专属任何关中事。”《史记•项羽本纪》载:“(刘邦逃)至荥阳,诸败军皆会,萧何亦发关中老弱未傅悉诣荥阳,复大振。楚起於彭城,常乘胜逐北,与汉战荥阳南京、索间,汉败楚,楚以故不能过荥阳而西。”因为刘邦平定三秦,包围了废丘章邯后,关中大势已定。这时张良、陈平相继来投,论出身名声,两人都比韩信高得多,张良之谋,刘邦更是倾佩之至,有了这两人在,还用韩信干什么,于是刘邦就留韩信跟着萧何,在关中征兵训练新兵,以为刘邦军备。正好刘邦彭城大败,萧何与韩信就赶忙带着军资及刚刚征训的年老与幼小的新兵来补给在荥阳的刘邦。狼狈不堪的刘邦,这时又想起了韩信,就让韩信收合散逃来的败军,组织抵抗楚军,在京、索之间,由韩信指挥,成功击退了追击的楚军。三是韩信或者患了疾病,不能成行。韩信向刘邦献了东出之策,又为刘邦谋划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及平定三秦的计划,劳心费力,不胜其烦,身体吃不消,加水土不服,就得了病。由于古代医疗水平有限,韩信一病不起,刘邦也只好让其好好养病汉中,等身体好了再为平定天下出力。四是刘邦留韩信率部分继续围攻废丘章邯。从汉元年八月,刘邦用韩信计出陈仓袭击章邯,章邯不敌最终败入废丘。由于废丘是雍王章邯的都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刘邦在派诸将攻掠关中各地,三秦基本平定后,就自己率军东出函谷关,联合天下诸侯进攻项羽,很可能留下韩信率军继续围攻废丘章邯。不过,据《史记》记载,废丘围攻了差不多一年,等刘邦彭城大败退回关中后,汉二年六月间,才以水灌城,攻破废丘,章邯,在这次水淹废丘之战中,樊哙功劳最大。以韩信的军事才能,竟围攻废丘近一年未下,还是等刘邦回来才攻破,这韩信是不是有点儿太草包了。更何况韩信在未破废丘之前,五月份又到荥阳南的京、索间收集散军击败追击的楚军。废丘到荥阳,大约有五百多公里,韩信率军也不能那么快到达荥阳去救援呀。因此,说韩信率兵围攻废丘,很不可能。
被刘邦拜为大将军的韩信,在平定三秦时没见韩信踪影,在彭城之战中也没见韩信踪影,确实让人耐人寻味。最大可能是韩信新拜大将军,没有统过兵,打过仗,刘邦力量有限,极不放心放手把军权交给韩信,而刘邦又过于自信自己的能力,因此把韩信凉在了一边。等彭城大败,刘邦方真正感到了自己才能有限,才听张良建议,开始重用了韩信,兵仙之名由此开始著于春秋。至于刘邦集大军东去,韩信还给刘邦去信,让刘邦不要急于进攻彭城,先斩掉项羽羽翼为上,和韩信率军围攻废丘章邯等说法,多见于《西汉演义》和《前汉演义》等小说中,并不见于史书,自然不能作为韩信在彭城之战期间行踪的凭证。
骄傲的故事典故简短
1、楚霸王相项羽以为贵族出身,英雄盖世,力拔山河,拥有雄兵百万,不把亭长出身的刘邦放在眼里,但刘邦善用张良、韩信、萧何等人,由弱转强,刘、项相争,结果是项羽惨败,自刎乌江;
韩信在项羽帐下做了几年执戟郎
韩信在项羽帐下做了三年执戟郎。
请问韩信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韩信和张良、项羽一样,也是一个贵族的后裔。只不过与张良、项羽不同,韩信的家道比张良、项羽等人更加地没落。
同为贵族的张良,在韩国被灭的时候,家里还能养活三百多仆人。张良家道没落是他自己散尽家财导致的。
同样身为贵族后裔的项羽,在年少的时候,书、剑、兵法想学什么就可以学什么。从栎阳迁到吴中之后,在当地依然还是属于望族。
韩信的家道是从什么时候开始没落的,这个已经无法考证了。从张良、项羽他们两个人来看,韩信家道的没落应该跟秦始皇无关。
韩信可能是因为家道过早没落,骨子里保留着那股贵族的傲气,所以基本上就没有生存的能力。韩信在最惨的时候,从到村长家蹭饭沦落到了接受别人的救济。
韩信为什么去项梁那里投军?
或许是因为漂母对他的数落。“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这句话很有可能激发了韩信的斗志。
也或许韩信遭受了屠户的胯下之辱,实在是无颜再在那里待下去了。毕竟天天被人所耻笑,那日子也是无法过的。
正巧项梁的大军从他那儿路过,韩信也就抱着祖传的宝剑加入了项梁的麾下。木讷的韩信先后跟随项梁和项羽,却没有成为炮灰。也就是从这个时候,韩信开始掌握生存技能了。
看似木讷的人,往往智商很高,韩信就是这样的人。项梁和项羽两人,经历过无数次险仗,韩信从中必然受益良多。从以后韩信的那些经典战例里,都能看到项羽的影子。
只不过韩信囿于他那低下的情商,在项羽那里无法崭露头角,在刘邦那里依然还是默默无闻。如果不是夏侯婴和萧何慧眼识才,韩信很有可能会就此埋没一生。
也正是因为韩信那低下的情商,韩信在哪里都混得不是很好。韩信这一点儿和陈平、张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总体来说:韩信之才,於治军为长,人情为短,将略之干,优于世故。朝堂应变,非其所长欤!
【我喜欢以连续的眼光看待历史上的节点。】
【非常感谢您的阅读、点赞、转发、评论。如果喜欢敬请关注@寄暇学宫】
历史上韩信是真有反叛之心,还是刘邦对其不
韩信心怀反叛是毋庸置疑的,但在韩信被软禁起来之后,依然遭到残酷。既有其生性桀骜不驯不识时务的原因,也有刘邦年事已高,担心身后韩信的缘故。
一:深陷擅权自立和知遇之恩的矛盾之中的韩信
楚汉之际最大的争议之一就是韩信是否真有反叛之心,就我个人看来,韩信心怀反叛是毋庸置疑的,这在《史记》一书中有明确的记载:
汉三年(前204年)韩信听从谋士蒯彻的建议,攻占已经被刘邦谋士郦食其说降的齐国。导致郦食其被烹杀
汉四年(前203年)在楚汉相持最为激烈的时期,韩信提出册立自己为假齐王,刘邦不得不答应,并立他为真齐王
同年,项羽派武涉游说韩信反汉联楚,三分天下,韩信做齐王,韩信拒绝,没有将此事告知刘邦
之后,帐下谋士蒯彻以“功高震主者身危”为借口劝谏韩信自立,韩信被说动,之后又犹疑不定,没有背叛~
汉五年(前202年)刘邦约韩信和彭越会师,和项羽进行最后的决战。韩信、彭越迟迟不动,后来,刘邦听从张良的建议,划陈(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韩信闻召,马上起兵而来。
汉六年(前201年)韩信因藏纳楚国逃亡将军钟离昧,被降为淮阴侯,同年,陈豨被任命为巨鹿太守,向韩信辞行之际,韩信拉着他的手嘱咐“你管辖的地区,是天下精兵聚集而你又是陛下信任宠幸的臣子。如果有人告发说你反叛,陛下一定不会相信;再次告发,陛下就怀疑了;三次告发,陛下必然大怒而亲自率兵前来围剿。那是我为您在京城做内应,这样就可以取得天下了。”陈豨应诺而去。
如此种种形迹,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韩信是存了反叛之心的,但由于私下终究还是顾念着刘邦的知遇之恩,此外,个人实力还不够强大,并不足以达成鼎足三分的局面的客观现实,再加上韩信本身对政治缺乏固有的敏感性。没有当断则断的魄力,所以只能错失良机、徒负奈何。
二:刘邦对韩信的忌惮使韩信不得不死
自始至终刘邦都不曾把韩信当作自己人,所以他可以毫无障碍的屡次三番的褫夺韩信的军权和兵力,并派亲信将领随同韩信周围,韩信虽有怨言却也无可奈何。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在楚霸王项羽自刎乌江的同时,刘邦顾不得庆功行赏,马上驰赴韩信军营,再次褫夺韩信的帅印和军权,并将其从沃野千里、山川形胜的齐国调出,改封为楚王。一举瓦解韩信苦心经营的齐国旧地和多番培植的势力。使志存千里的猛虎骤然失去间失去锋利的爪牙和险峻的深山。
此后在汉六年的时候,风传韩信窝藏旧日好友逃犯钟离昧,因为害怕韩信趁势,刘邦不得不以伪游云梦泽的名义,迫使韩信逼死钟离昧并趁机掳韩信至长安,削夺其封地贬为淮阴侯,且以关怀属下的名义将其软禁在长安,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再之后,匈奴犯边,自视甚高的刘邦宁弃之韩信不用而亲启大军应战,最终却招致“白登之辱”如此一来,对韩信的忌惮之心更是有增无减,再加上所封异姓诸侯的纷纷,迫使刘邦不得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韩信之死也就成了题中应有之意。
三:夫唱妇随,同心协力的刘邦夫妇和当年知己的萧何一同将韩信送入鬼门关
汉十年(公元前197年)代相陈豨,韩信见时机已至,于是托病在京不肯随军远征,并排除亲信与陈豨暗通款曲,准备在京起兵响应、里应外合打他个措手不及。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由于门客告密,韩信的异谋被吕雉得知,出于对韩信的忌惮,吕雉也不敢轻易发动,只能假托召命,令萧何请韩信来未央宫庆功,对萧何颇怀感戴之心的韩信不知是计,欣然赴约,在长乐宫被武士所缚,诛夷三族。
刘邦平叛回朝之后听闻韩信被杀的消息,不禁“且喜且悲”,所喜者无非是终于除去韩信这一心腹大患,自此天下可以太平无事,汉室江山无忧矣。所悲者,自己保全功臣的希望终究落空,诛杀功臣的骂名逃无可逃。
韩信之死,实在没什么值得可惜和叹惋的,心有异谋力不足以至之,一旦祸乱爆发最终受苦的终究是这万千百姓,刘邦诛杀韩信从根本上来说是弭缝祸乱的明智之举。毕竟韩信本有怨叛之心,只是时机未到尚未昭彰而已。
文章系原创~欢迎各位批评指教~
我是狐笔春秋,欢迎关注~
韩信谈项羽和刘邦差别
刘邦是一介布衣,还游手好闲,而项羽是名将之后,有举鼎的勇力。从刘邦反抗项羽开始,刘邦就被项羽按在地上摩擦。毫不夸张的说,刘邦与项羽正面交手,基本没有赢过。
时年三十五岁的韩信死的冤吗
赤壁沉埋水不流,徒留名姓载空舟,京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帳中。韓信甘与虎狼为友,何况帝子,更兼功成不退,可谓死得其所,冤从何来?
在中事史上,王阳明是什么地位
前段时间回答过王阳明的心学在历史的地位的问题。王阳明作为士大夫,在几千年的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既有“立德”、“立言”,又有“立功”的人。是历史两个半圣人之一,其德行、事功,至今他的研究,无论到什么时候,对人的修养和为人处世都有着很好的指导意义。可见其巨大的人格魅力。
虽然王守仁是唯心思想,但是明史对他的评论却很高。“终明之世,文臣用兵致胜,未有如守仁者”。一个学者,学尽圣贤教诲,治理民生井井有条,百姓拥戴。又能领将带兵,统帅千军万马,建立殊胜功业。数千历史长河与之比肩屈指可数,古今只此一人,傲然独立。
王阳明自幼聪慧过人,尤其对军事有着浓厚的兴趣。研习兵法战术,“凡兵法秘术,莫不精究”,从理论到实践以及大成。加之所创心学,他指出“天理既人欲”,颠覆了朱熹所主张的“存天理,灭人欲”。只要把“人欲”了然于胸,那么世间万物皆可证,主张用“内审、内观、内炼”来控制世间门道。所以说其军事思想就是心学的延伸,因此不管是瞒天过海,还是攻其不备。或者是奇兵夜缉, 围而不打等等。所有这些都是王阳明对“人欲”的深刻理解,总能一招制敌,切中要害。
阳明先生留下的应该不是一种具体的军事战法,而更多的是一种思辨的指导思想和因地制宜的大战略思维。其后继者戚继光、袁承焕的指挥过程中,亦完全体现出王阳明的军事理论思想。以致在今后的历史进程中,很多人依然受之军事思想的引导。
王阳明善于运用虚实真假的谋略,将其在思想上的谋略运用到军事中。是历史上鲜有的思想与军事都造诣很高的人数之一。后人少有了解他的军事成就,可能是军事上的成就被其思想上成就所掩盖了吧!不可否认王阳明军神级别的人物。